查看原文
其他

36年前他献出遗骸做标本,今天我们缅怀这位青大老人!

向教授致敬的 青岛大学 2019-05-26


医学教育家   人体解剖学家

沈福彭  教授


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

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

玻璃罩外是他浩瀚的爱。

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

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

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

伫立丰碑之前默默礼拜。


这是著名散文家秦牧在了解青岛大学沈福彭教授生平事迹后,感动之下,怀着无限崇敬,为沈福彭教授写下的献词。沈福彭教授凭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在医学部、在青岛大学、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伟大的丰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709f43r4y&width=500&height=375&auto=0


献身医学     此生不变

      沈福彭教授常说:“我做了一辈子培养人才的‘垫脚石’,‘垫脚石’的工作虽无名利,但少不得,因为没有基础便没有尖端。我心甘情愿地充当一个踩得稳、站得住的垫脚石,让中年、青年一代,踩着我的肩膀、头颈,攀登本专业的高峰。”


      曾经有一位研究生请沈教授帮忙审校毕业论文,沈教授逐段逐句的审阅,先后修改了六次才最终定稿,在答辩会和一次显微外科手术学术研究会议上,这篇凝结着两代人心血的论文,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教育,是沈福彭教授的遗愿。


      其实,早在1980年10月,在他意识到自己在世的时间不会太长时,便做出了这一决定,并亲手写下《我的解剖重点》,上面清楚记载了他一生的病史和各器官的病变,还具体交待了解剖和制作标本的方法,写到眼疾处,特别注明"角膜可用"。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做到鞠躬尽瘁,死后亦能死而不已。我已与家人商定,将遗体奉献给我亲手一点一滴创建起来的教研室……希望同志们能认真总结一下这具难得的、资料俱全的标本,从我这个多病的躯体上再获得一点资料,以供研究。如能做成标本,串成骨架,我便能在我所倾心的岗位上继续站岗了……",他在遗嘱中写道。


遵照沈福彭的遗愿,他的骨骼经过处理制成了骨架标本,摆设在几十年前他亲手创建的解剖标本室内,他的脏器保存来"以供研讨"。


沈福彭教授是我国捐献遗体以骨架制成标本的第一人。


矢志不移     爱国爱党

      沈福彭教授高尚的革命品德和为医学发展的献身精神来自他对祖国、对党以及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


      沈福彭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受到父辈们爱国思想的熏陶。1932年在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漂洋过海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攻读医学。


当卢沟桥的炮声传到布鲁塞尔大学的时候沈福彭和中国同学联合起来,组织讲演会,写文章,向各界宣传中国抵抗日寇侵略的壮举,并将省下来的奖学金辗转寄回祖国,支持抗战


      1939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获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然而,沈福彭的心始终眷恋着祖国。他不顾师友挽留,毅然踏上归程,回到云南大学医学院,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条件下,从事医学教育工作。


抗战胜利后,沈福彭的老师推荐他到美国杜克大学任教授,他谢绝了老师的好意,接受了童第周教授的邀请,来到青岛山东大学医学院。


      1954年,他到北京开会,在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后,心潮澎湃,立即写信给美国的妹妹沈淑瑾说:"……我们饱经了旧社会的苦,现在洋人骑在我们头上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日子已经到来,新中国的建设开始了,这是周总理的号召。回来吧,祖国需要你,人民需要你"在他的劝导和鼓舞下,沈淑瑾和丈夫放弃了在美国舒适的环境,投到祖国的怀抱。

      1957年,沈福彭被错划为"右派",身处逆境达20余年。在这坎坷的岁月里,体弱多病的沈福彭住在两间阴暗的平房里,伏在床上读书写作,开始了《心血管解剖学》的编著。


期间,他被教研室分配到一片无主坟采集骨骼标本,每天早去晚归,收集了300具完整的骨骼标本,为教学科研积累了不可多得的非常珍贵的资料。


      1979年,错案得到纠正,我国也逐步打开国门。沈福彭对来大陆探亲后即将返美的一位亲戚说:“我们现在的教育质量是比较差,但中国不会总是这个样子。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一定不会自甘落后于世界的步伐。”他一再嘱托他们把美国知名大学的有关教材和教学大纲寄来,以便在教学上迎头赶上。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沈福彭教授从不会计较个人恩怨,也不会计较利益得失,但却十分珍惜时间,他带着一种无可遏制的紧迫感工作,恨不得把一个小时当十个小时来用。


他体弱多病,左眼几乎失明,备课看书要借助放大镜,一点一点向前移动。但还是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一次,省里召开高级职称评审会议,作为评审委员的沈福彭被邀参加。


行前,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脱险后,第二天照样乘火车到济南开会。他的心脏病频繁发作,常在教室门口含了硝酸甘油片,待病情缓解后,登台讲课。

      古稀之年的沈福彭,工作负荷远远超过了身体承受能力。他带了3名研究生,要亲自指导课题研究,辅导论文;他有计划地听讲师、助教讲课,课后非常认真地提出改进意见;他给全国解剖学高师班讲专业外文课;为山东省卫生行政领导干部班讲专业课;接受校内外专业咨询等等。


      1982年2月9日,沈福彭因为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为了表彰沈福彭同志的感人事迹,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6月11日发出《关于向优秀共产党员、医学教授沈福彭同志学习的通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千古绝唱。


      沈福彭教授虽已仙逝,但他的骨架仍伫立在学府殿堂一隅,为莘莘学子探知人体结构奥秘而继续服务。


      沈福彭教授"死而不已"的奉献精神已超越李商隐的千古绝唱,而永远铭刻在千百万人的心上!



岁月已变,世事已变

可是沈福彭教授

对医学的执着不会变

敢献身的精神不会变

对祖国的忠心不会变


今天青岛大学举行

纪念沈福彭教授诞辰110周年座谈会


会上校长夏东伟和来自各个学院的师生

用记忆和图片的方式缅怀沈福彭教授



在这个带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阿浮仿佛又看到了

那个伏案钻研的人体解剖学家



那个奉献自身的医学教育家

那个严谨认真的青岛医学院教授


那一座竖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


以崇敬之心,缅怀沈福彭教授

让我们

向沈老致敬

向医学精神致敬

 向青医风骨致敬



往期精选

加油,好好考!

我在20°的青大,等风也等你

这些老男孩带你走进青大老师的人生B面

致敬 | 他们用勤奋平凡的

劳动诠释着青大精神


青岛大学

—QDU_1909—


视频 / 青岛大学视频中心 王先阳

图文 / 谢剑南 青岛大学官微拍客团图库

美工 / 钟欣芮

编辑 / 尹佳仪

审校 / 尹铄 王璐

责编 / 宋佐东 李鹏


青岛大学(党宣)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权限

新浪微博:@青岛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